追究单位犯罪的罪名成立吗
从法律条文来看,该罪名并未将单位纳入犯罪主体范畴。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侵害客体方面具有一致性:当单位实施与自然人相同的犯罪行为时,其所侵害的法律关系客体完全相同。这表明单位实施的违法行为同样会对社会秩序、经济安全以及公共福祉等法益造成实质损害。
就犯罪主体资格而言,单位犯罪具有特定要求:首先,犯罪主体必须是以组织形式存在的合法实体,包括依法设立并持续运营的公司法人、企业组织以及事业单位等机构。这些组织体需具备法律认可的主体资格,方能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
1、单位犯罪指的是由法人组织实施的违法行为,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等主体所涉及的犯罪活动,与自然人犯罪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界定虽然明确了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指出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别,但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表面解读。若简单地将单位犯罪等同于法人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则陷入了循环论证的逻辑困境。
2、关于单位犯罪是否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法人组织实施的问题,需要从法律构成要件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认定不仅要考察其组织形式,更要结合具体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表现等因素综合判断。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构成单位犯罪需要同时具备四个基本要件:
首先,在主体资格方面,实施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合法组织。具体而言,包括依法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未取得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通常不具备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
其次,在主观方面,单位犯罪必须体现单位的整体意志。这通常表现为单位决策机构或负责人以单位名义作出的决定,或者经过单位集体研究后形成的决议。
第三,在客观方面,犯罪行为必须是以单位名义实施,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具体表现为单位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按照单位意志实施的违法行为。
最后,在客体方面,单位犯罪行为必须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或法律秩序。这与其他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要求是一致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私营企业的主体资格认定,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争议。部分未取得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其犯罪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个人犯罪而非单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