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工资不走银行卡违法么?
根据现行劳动法规,企业采用现金形式发放工资是完全合法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企业工资支付条例》均未对现金支付工资作出禁止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工资发放主要有两种常见方式:一是通过银行转账方式间接支付给员工;二是直接以现金形式发放给员工本人。这两种支付方式都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资发放形式。
从法律实务角度来看,工资发放方式是否违法不能仅凭是否通过银行转账这一单一标准来判断。关键在于审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具体约定,以及实际采用的薪酬支付方式是否符合劳动法规的相关规定。需要综合考量支付方式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等多重因素,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在过去的年代,发放工资的方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最初,企业普遍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发放工资,员工们会按时领取装着现金的信封。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工资发放方式逐步转变为银行转账,但那时还没有普及银行卡,工资都是直接打到员工的银行存折上。直到后来,随着银行卡的广泛使用,工资才改为直接打入个人银行卡账户。这一系列变化都是合法合规的,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
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后,采用现金等非传统支付方式发放工资并不违法,但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完整保存支付凭证;三是不得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反之,若用人单位单方面变更工资支付方式,导致工资拖欠、克扣或侵害劳动者其他权益,则可能违反《劳动法》第五十条及《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相关规定,构成违法行为。
企业发放工资并非必须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现行劳动法规并未强制要求用人单位必须采用银行卡支付员工薪酬。但无论采用现金发放还是其他支付形式,用人单位都应当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 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2. 应当向劳动者提供详细的工资支付凭证;
3. 采用现金支付时,需建立规范的签收确认制度,确保工资发放记录完整可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企业通过以下方式发放工资:
- 刻意规避银行转账记录
- 采用阴阳工资单等不规范操作
- 隐瞒真实工资数额
则可能涉嫌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偷逃税款、少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风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合规发放工资,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