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宁愿待业在家也不愿出去打工?
当代大学生选择留在家中,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这些年轻人成长于温室般的环境中,从小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养成了依赖性强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溺爱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生存压力,即便暂时不就业,依靠家庭供养也能心安理得。倘若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们就不会如此缺乏危机意识。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往往有着复杂的成因。在我的咨询经历中,遇到过一位20岁的年轻女性,她最初是抑郁症发作,随着病情发展,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继而产生了对社交场合的强烈恐惧,甚至无法继续正常工作。值得关注的是,当她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后,社交恐惧的情况也随之改善。
此外,创伤性经历也是诱发社交恐惧的重要因素。记得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因为某些负面事件的影响,逐渐发展出了社交恐惧的症状。
第一个缘由是骨子里的怠惰。无论做什么活计,总觉得浑身不自在,仿佛在受刑。只要一动手,就这儿疼那儿痒,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在家时不愿下地劳作,外出务工又熬不过七天就卷铺盖回家。整日里就惦记着吃香喝辣,闲来无事便和村里人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第二个缘由是安于现状。总有那么些人,活得毫无压力,既不愿背井离乡去打工,又觉得地里那点收成足够自己糊口度日。
有些人选择在家赋闲,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家境优渥让他们无需为生计发愁。比起在外奔波劳碌,待在家中显然更为舒适惬意。既然没有经济压力,自然也就失去了外出工作的动力。
其次,求职路上的屡屡碰挫让人心灰意冷。一次次被拒绝的经历不仅消磨了斗志,更伤害了自尊。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再次尝试的勇气。
再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也让人望而却步。待遇优厚的工作可望不可即,而普通岗位又难以满足期待。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中,索性选择闭门不出反倒成了最轻松的选择。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导致求职难度显著增加。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招聘需求缩减,大量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许多年轻人发现,市场上提供的工作岗位要么与自身专业不匹配,要么发展前景有限,这种职业错配现象迫使他们不得不选择暂时待业,以期获得更理想的就业机会。
其次,薪资水平与预期存在较大落差。当应届生踏入职场时,他们常常发现实际薪酬远低于预期。这种收入与教育投入不成正比的现象,使得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市场产生抵触情绪。面对微薄的起薪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少人选择继续观望,而非仓促就业。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