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私人单位干了5/6年,没有合同,工资发现金,近一年多是微信转账...

您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了五六年,期间单位既没有与您签订劳动合同,近一年多来工资也是通过微信转账发放。现在单位突然终止了您的劳动关系,这种情况确实应该获得相应赔偿。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1. 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 如果是您主动提出离职,一般无法获得经济补偿

3. 如果是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则应按您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为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维权建议:

您可以携带相关证据(如微信转账记录、工作证明等)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区县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建议尽快行动,注意仲裁时效为一年。

从财务合规的角度来看,银行账户作为工资发放渠道更为规范。通过银行系统发放薪资,企业可以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确保税务申报的合法性和准确性。相比之下,若采用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工资结算,可能存在税务监管盲区,容易引发税务风险。建议您在考虑薪资发放方式时,将税务合规性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规,用人单位在发放工资时需遵循相关规定。具体而言,《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将工资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若劳动者因特殊原因无法亲自领取,可委托亲属或他人代为领取,也可通过银行代发方式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该条款特别强调用人单位必须做好工资发放的书面记录工作。这些记录应包括:工资数额、发放时间、领取人姓名及签字等重要信息,且相关记录需妥善保存至少两年,以备查验。这一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工资发放过程透明可查。

企业通过社保缴纳来规避工资发放的做法,确实会给员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个人所得税系统中无法查询到完整的工资记录。虽然部分企业会通过微信等渠道发放工资,但这往往意味着存在避税嫌疑。

建议您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核查每月的薪资明细。若系统能够完整显示您的工资收入,则说明企业履行了正常的纳税义务;反之,若查询不到相关记录,则很可能存在企业刻意规避税务监管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您的个税申报,更可能对未来的社保待遇、贷款申请等产生负面影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操作方式往往意味着企业存在违规行为,建议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必要时可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

企业发放员工薪酬时,应当通过公司对公账户转账至个人银行账户。这种规范的发放方式在税务稽查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可。若采用其他非正规渠道支付工资,特别是通过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很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存在偷逃税款的嫌疑。因此,建议企业严格遵守财务制度,通过银行对公账户完成工资发放,以确保税务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