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缴纳了社保,但是以微信发工资,对员工的危害?

1、税务合规隐患:采用微信支付方式发放薪资可能导致财务凭证缺失,难以在税务机关核查时提供完整依据,从而引发涉税风险。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薪酬发放制度,确保每笔工资支出都依法申报纳税。

2、社保缴纳风险:非正规渠道支付工资可能造成社保缴费基数核定困难,影响员工社保权益。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保费用,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企业通过社保账户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同时在薪资发放环节采用微信转账方式,本质上并不构成对员工权益的侵害。根据现行劳动法规,只要用人单位能够确保薪资的及时足额支付,其具体发放形式可由企业自主决定。当然,从劳资关系和谐的角度考量,建议企业在实施前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协商。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转账方式可能产生额外的提现手续费,这部分成本实际上转嫁给了员工。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员工可以通过集体协商机制,向用人单位提出以下解决方案:要么改用银行转账等传统薪资发放方式,要么由用人单位适当补偿因提现产生的手续费支出。这种协商方式既维护了员工权益,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通过私人微信发放工资存在法律风险,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我国现行的社保和税务监管体系已实现联网管理。若企业主使用个人微信转账支付薪资,将无法在官方系统中留下合法记录,这种行为实质上规避了为员工缴纳社保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法定义务。

其次,根据《劳动法》及相关工资支付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通过正规渠道发放工资。虽然法规未明确禁止微信支付,但要求工资发放必须通过企业银行账户进行,以确保工资支付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这种规定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便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

(注:根据最新法规要求,企业必须通过银行账户代发工资,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不符合工资发放的合规要求)

企业以微信转账方式支付员工工资存在法律风险。根据我国劳动法相关规定,工资发放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而微信转账往往难以作为有效证据。在实际操作中,这类转账通常由企业负责人或财务人员通过私人账户完成,未经过公司对公账户,这就导致:

1. 证据效力不足: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微信转账记录难以被劳动仲裁机构采信

2. 财务不规范:私人账户转账无法体现公司正规财务流程

3. 税务风险:可能涉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建议企业通过银行对公账户发放工资,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