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同,工资发现金,近一年多是微信转账,现在不让干了,能得到赔偿...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构成违法。回顾工资发放方式的演变历程,最初企业普遍采用现金发放的形式。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支付方式逐步升级为银行存折转账,那时银行卡尚未普及。直到金融科技进一步成熟后,工资才逐渐过渡到直接打入员工个人银行卡的现代模式。
企业通过社保缴纳单来规避工资发放的行为,确实会给员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个人所得税系统中无法查询到真实的薪资记录。虽然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微信等非正规渠道发放工资,但员工仍可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核实自己的收入情况。若在系统中能够查到完整的工资记录,则说明企业履行了正常的纳税义务;反之,若查询不到相关数据,则很可能存在企业刻意规避税务监管的问题。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员工的合法权益,也可能带来后续的社保待遇和税务风险。
不少企业选择用现金而非银行转账的方式发放工资,这背后往往另有隐情。虽然从法律层面来说,只要是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报酬,无论是现金还是银行转账都符合规定,但实际操作中,这种发放方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现金发放工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企业可能存在避税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规避银行流水记录,从而在税务申报时做手脚。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非正规的工资发放方式往往伴随着其他违规操作。
在当前的金融监管环境下,正规企业普遍采用银行代发工资的方式。现金发放不仅给员工带来诸多不便,比如难以提供规范的工资证明,更重要的是可能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现金发放的工资往往难以取证,给维权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虽然现金发放工资本身并不违法,但这种做法确实存在诸多隐患,建议劳动者在选择工作时对此保持警惕。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即便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仍有权主张合法权益。建议您注意收集以下证据材料:
1. 工资支付凭证(建议优先保存银行转账记录、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凭证)
2. 考勤记录(如打卡记录、工作群聊天记录等)
3. 工作成果(如工作文件、邮件往来等)
4. 其他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牌、工作照片等)
关于赔偿问题需注意:
-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 即便是临时用工关系,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同样受法律保护
- 建议先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特别提醒:现金工资发放情况下,建议平时注意保留工资条、收条等书面凭证,或通过录音等方式固定证据。维权时建议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以确保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